气象文化的内涵
孙子曰:“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气象文化的建设如同用兵一样,必须根据不同的外部环境确定适当的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有着很大的行业差异与个体差异。因此,文化建设不能千篇一律,应该根据组织自身的特点和环境,进行具体的设计定位。气象文化在发展进程中,尤其是在与中国悠久历史相伴的过程中,既有主流的文化,也有支流的文化,正如中国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一样。主流气象文化,应该是积极向上的、与天和谐共生、敬天而不畏天、探索“天机”服务苍生、胸怀国家民族安危的崇高精神。先进气象文化笔者以为应包括以下几种具体文化内涵:
团队文化。一个组织的健康发展,需要组织内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尽管干部职工的知识背景和成长经历不同,所追求的个人目标也不相同,但是,作为组织的一员,就要时时刻刻以组织的整体目标为自己行为的约束边界,把个人的价值融合到组织的价值之中。气象部门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单位,各部门、各单位都要以发展气象事业大局为重,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利益服从组织利益,避免各自为战、内部消耗。要使那些自觉或不自觉破坏气象部门整体形象的言行,受到气象部门广大员工的同声谴责。
创新文化。创新是组织生命的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成功者往往是那些敢于大胆创新,善于把握机遇控制风险的人。气象部门是知识密集型单位,气象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谁善于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谁就有可能掌握气象科学发展的最前沿科技。但是,在技术创新和竞争中也不可避免地充满着风险。气象部门必须根据知识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营造富于创新意识和鼓励尝试风险的文化环境,通过主体自身创新的确定性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绩效文化。气象部门应从文化建设上引导干部职工改变旧有的价值观念,建立起一种绩效为重、任人唯贤的强大组织文化和价值观,以此激发广大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每位干部职工创造能够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使他们能从专业工作中获得成就感,使他们的事业和精神得到与其贡献相称的尊重,让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人得到奖励和擢升。这样,组织的每一位成员都会充满希望和信心,都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组织也能因此获得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优势,促进事业的进一步扩张与发展。
学习文化。崇尚知识已成为新时代的基本素质和要求,知识资本将成为组织成长的关键性资源。一个组织要想生存与发展就必须强化知识管理,更好地开发、利用和共享知识,而学习正是获得知识的最佳途径。气象部门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综合素质,让广大干部职工在高速变化的环境中及时而恰当地主动做出反应,就必须培植一种不断学习的组织文化,建立学习型组织,提高核心竞争力。
成本文化。成本核算是一个组织增强竞争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气象部门的经济实力还不强,办任何事情,都要量力而行,量入为出,努力降低不必要的成本消耗。尤其是少数现在看起来日子还不错的单位,也要居安思危,清醒地认识到潜伏的危机,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厉行节约,精打细算,反对铺张浪费、花钱大手大脚。一些单位和部门之间,也要避免互相攀比之风。
人文文化。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平等和民主,大到一个局,小到一个科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互相尊重,学会换位思考。领导要关心爱护下属,下属也应体谅理解领导。尤其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文化是由组织管理者设定的,按照麦格雷戈理论,管理者对员工人性假设的不同会导致采用不同的管理风格,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不同的氛围。因此,管理者的作风是否民主,对一个组织的民主观念和民主行为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气象文化的作用是巨大的、独特的,一旦形成和完善,其作用是持久的。气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气象科学和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形成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正如哈佛商学院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的,组织文化对组织的长期经济绩效有重要的影响,组织文化在决定下一个十年里组织成败方面很可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建设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具有时代特征、中国风格、气象特点的气象文化,满足气象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新世纪新阶段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来源:河南省气象局)
HOBO自动气象站配置实例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