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反思

当前位置:首页 >> 仪器仪表资讯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反思

近年来,随着环境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全国加大了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上的投资。

   对于环境监测部门来说,环境自动监测是环境监测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它结合了环境工程、化学分析、自动控制、智能仪器、计算机技术及通讯技术等多个学科,实现了对环境质量状况的实时在线监测。环境自动监测管理系统将自动监测到的信息统一纳入到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的数据库内,并自动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在提升环境监测和管理工作能力的同时,也减轻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工作量,同时为环境决策、管理、规划和科研部门提供了更为科学、详实、有效、快速的基础数据。
HOBO® U30-GSM通信环境数据监测方案 http://www.gzjunkai.com/goodsview.asp?JKGid=3895
HOBO 远程监测系统,通过创建多孔通信以方便安装,以及适应测量大范围的应用环境, 是一个远程的数据记录器和监测设备。通过Onset 网络软件的平台,可以记录和远程监测15 个以上的数据通道。
另外,当内存已满或电池运行低时,你可以选择的某些具体传感器的读值来设置警钟。
主要特点:
提供实时远程的环境和能量数据存取;
坚固的表面外壳,无论在室内还是室外的环境,都保证性能的可靠;
设定即插即用的传感器快速而且方便;
通过USB达到数据的快速传送;
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上的成绩,得益于对信息系统建设规划上的超前意识。主要体现在:
 
一、标准化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需要面对众多的硬件商、系统集成商、数据库厂商和应用软件商,系统的开放性是建设的焦点问题。由于采用了《浙江省环境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省、市、县三级所获取的环境自动监测信息按预定规则开放,使用了统一的数据格式存储共享。同时推行了标准化的系统建设,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扩展能力。包括:自动监测仪器测定原理均和国家标准方法一致,仪器的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家要求;输入输出接口均采用标准接口;现场数据传输速率采用标准波特率等。
 
二、先进性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在客观开放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可维护的应用和技术的符合潮流性。采用了当今先进、通用的通信技术、数据库技术、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使得整个系统在环保行业中处于国内领先。通信线路上要求能够满足PSTN、ASDL、GPRS、以太网和互联网,数据库技术要求采用大中型数据库技术。
 
三、可靠性
 
   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中强调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对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求遵循有关国际、国家和行业标准。系统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通信网络都必须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技术和产品,使得系统运行具有极高的可靠性和良好的容错性能。
    浙江省在环境自动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已经进入了扩大规模、整合资源、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由于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和中国大多数行业信息建设一样,采用的是快速搭建的方法,因此如何扩大应用领域、提高技术水平、合理利用新技术、完善管理体制,也积累了一些问题,殛需总结和反思。
 
四、对“信息”的认识
 
    由于环境自动监测信息最终是为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服务,因此在构建信息管理系统时,应该把信息的加工和利用放在首位。浙江省吕祖善省长指出“实际应用才是重中之重”。如何提高信息利用的绩效,对硬件投入和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评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五、加强对软件平台技术的开发
 
    应用系统的需求、规划、设计和实现是系统建设成功的最关键部分。由于环境自动监测具有范围广、基础薄、变化快、非均衡、要求高的特点,应用系统的开发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有计划、分步骤,在变化中发展。因此要求应用系统必须具有可灵活变化成长的体系结构。采用软件平台技术可以很好地解决复用、互联互通、动态扩充等问题,软件平台技术是指对应用软件进行支撑的中间层软件,由各种中间件及应用构件组成。它能使应用软件及时满足环境保护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六、加强标准建设,解决“信息孤岛”
 
     由于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开始进行,当时采用的是“点式”的建设方法,各个监测子站都是一个鼓励封闭的系统,不提供对外接口,致使信息资源不能共享,数据格式不统一,形成了许多“信息孤岛”。具体到环境监测上,就是使许多监测数据需要重新整合才能反映出某一区域的环境质量状况,使环境自动监测数据的实时性大打折扣,使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在应对突发事故时不能及时掌握所需要的监测数据,得不到充分、及时的技术支撑。
     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坚持标准化的建设。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必须要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消除“信息孤岛”。尤其在省一级行政部门,必须建立全面、准确和相对开放的数据共享中心和数据交换中心,同时,发布涉及系统构架和模型、技术框架、项目实施和管理等重要换届的建设规范化标准,按照统一的规划和设计、统一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将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打造成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统一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决策支持。另外,应及时掌握信息建设向更高层次发展与深入的新趋势,紧密结合空间地理信息应用解决方案,构建集中分布式的跨地域应用系统,并为跨行业(如气象部门等)应用提供开放性、可扩展的标准接口。
 
七、“信息黑洞”的解决
 
    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中,“信息孤岛”已经引起管理决策部门的相当重视,并已经开始着手对分散异构的“信息孤岛”进行整合,在整合的基础上开发应用以实现信息资源的最大增值。但“信息黑洞”的危害性尚未引起决策部门的应有重视。
    所谓“信息黑洞”,包括由于地区差异、需求差异等小部分个性化需求造成反复建设的“空间黑洞”,以及由于技术进步、时间推移需要对应用系统反复修改甚至推倒重建缺始终无法追赶业务需求的变化和技术发展的脚步,造成不断地对信息化建设进行投入缺始终无法满足当前业务需求的“时间黑洞”。
解决“信息黑洞”的根本之道是走平台之路,构建“关联应用支撑平台”,即通过“适需求变”的快速应用构建平台,解决黑洞问题的同时避免制造新的孤岛,同时通过“随意关联”的可靠应用集成平台,消除已存在的孤岛。
另外,在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个“意识黑洞”。由于环境监测专业和IT专业存在较大的专业差异,许多专业人士在应用自动监测系统时,总试图沿用旧的或业已存在的方式去解决监测问题,只是将自动监测作为实现人工监测自动化的辅助手段,没有根据自动监测带来的新形式对旧的作业流程进行改革,提升工作质量。旧有的流程和方式没有改变,即使引进了先进的信息技术直接模拟手工业务处理方式和处理流程,也只是固化了落后的操作,将会对很多不合理或无效的工作(也许手工业务处理方式下必须存在)进行计算机自动处理,只能使得问题更为明显和严重,甚至有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不如手工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自动监测的应用根本达不到预期想象的效果。
 
八、系统安全性的加强
 
    随着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不断完善,系统的安全性将日益提到重要议事日程。硬件技术已经日臻完善,关键在于管理。包括提高各级系统管理员的素质,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自身的不断学习达到一定要求,同时应完善网络安全服务制度和体系。
    同时,在制订环境自动监测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规范时坚持以第三方为主,集成厂商补充完善的方针,避免不必要的安全漏洞。
 
九、完善管理制度

     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建设不是单纯的软件问题,架构、组织、技术、环境和服务五大要素缺一不可。正确的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架构体系设计是核心,强有力的环境监测信息资源管理组织是关键,采用主流的环境自动监测信息资源管理技术是基础,强力统一推行支持环境自动监测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与规范是环境自动监测信息资源管理必要的环境,基于环境决策和管理服务的专业化平台建设是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能长期可靠运行的保证。

发布人:2011/4/14 10:33:003009 发布时间:2011/4/14 10:33:00 此新闻已被浏览:3009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