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电望远镜的简史和现状

当前位置:首页 >> 仪器仪表技术文章

射电望远镜的简史和现状

1932年,美国央斯基发表他在1931~1932年观测到地球外射电波的报告,揭开了射电天文的历史。此后,射电望远镜的历史,是不断提高分辨率和灵敏度的历史。
       自从杨斯基宣布接收到银河的射电信号后,美国人G.雷伯潜心试制射电望远镜,终于在1937年制造成功。这是一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它的抛物面天线直径为9.45米,在1.87米波长取得了12度的“铅笔形”方向束,并测到了太阳以及其它一些天体发出的无线电波。因此,雷伯被称为是抛物面型射电望远镜的首创者。

  1946年,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始建造直径66.5米的固定抛物面射电望远镜,1955年建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76米直径的可转抛物面射电望远镜。与此同时,澳、美、苏、法、荷等国也竞相建造大小不同和形式各异的早期射电望远镜。除了一些直径在10米以下,主要用于观测太阳的设备外,还出现了一些直径20~30米的抛物面望远镜,发展了早期的射电干涉仪和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六十年代以来,相继建成的有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的42.7米加拿大的45.8米,澳大利亚的64米全可转抛物面,美国的直径 305米固定球面,工作于厘米和分米波段的射电望远镜(见固定球面射电望远镜)以及一批直径10米左右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因为可转抛物面天线造价昂贵,固定或半固定孔径形状(包括抛物面、球面、抛物柱面、抛物面截带)的天线的技术得到发展,从而建成了更多的干涉仪和十字阵(见米尔斯十字)。
  1962年 Ryle 发明了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并获得了197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射电天文技术最初的起步和发展得益于二战后大批退役雷达的军转民用。射电望远镜和雷达的工作方式不同,雷达是先发射无线电波再接收物体反射的回波,射电望远镜只是被动地接收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20世纪50、60年代,随着射电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人们研究成功了射电干涉仪,甚长基线干涉仪,综合孔径望远镜等新型的射电望远镜射电干涉技术使人们能更有效地从噪音中提取有用的信号;甚长基线干涉仪通常是相距上千公里的。几台射电望远镜作干涉仪方式的观测,极大地提高了分辨率。水份计| 水份仪| 分析仪| 溶氧计| 电导度计| PH计| 酸碱计| 糖度计|
  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不仅建成了一批技术上成熟?有很高灵敏度和分辨率的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还发明了有极高分辨率的甚长基线干涉仪这种所谓现代射电望远镜。另一方面还在计算技术基础上改进了经典射电望远镜天线的设计,建成直径100米的大型精密可跟踪抛物面射电望远镜(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波恩附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的VLBI网,美国的VLBA阵,日本的空间VLBI相继投入使用,这是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的代表,它们的灵敏度、分辨率和观测波段上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望远镜。其中,美国的超常基线阵列(VLBA)由10个抛物天线组成,横跨从夏威夷到圣科洛伊克斯8000千米的距离,其精度是哈勃太空望远镜的500倍,是人眼的60万倍。它所达到的分辨率相当让一个人站在纽约看洛杉矶的报纸。
  今天射电的分辨率高于其它波段几千倍,能更清晰地揭示射电天体的内核;综合孔径技术的研制成功使射电望远镜具备了方便的成像能力,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相当于工作在射电波段的照相机。
发布人:2010/11/16 10:39:001218 发布时间:2010/11/16 10:39:00 此新闻已被浏览:121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