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层析成像光谱仪中衍射器件的设计

当前位置:首页 >> 仪器仪表技术文章

计算层析成像光谱仪中衍射器件的设计
摘要:结合成像光谱系统对衍射器件的要求,采用系统优化方法设计了两种衍射器件;给出了光栅的设 计结果和光谱响应曲线。性能测试表明,实测结果与设计值相吻合。系统图像采集实验结果表明

1 引 言 计算层析成像光谱仪是将计算机层析技术应用 到光谱成像系统中,将具备三维数据特征的被测目标 投影到平面探测器,由这些二维数据组成的投影序列 重构由一维光谱和二维空间组成的数据立方体,再现 被观测对象的各个光谱的像。具有色散和分光作用的 衍射器件是实现将三维数据向各个方向进行投影的 关键器件,风速计| 照度计| 噪音计| 辐照计| 声级计| 温湿度计| 红外线测温仪| 温湿度仪| 红外线温度计| 露点仪| 亮度计| 温度记录仪| 温湿度记录仪它的性能决定了投影数据的有效性和重构 数据的精度,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性能。不同于一般的 Dammann光栅的设计,本文综合考虑系统稳定性和 探测器动态范围等性能的影响,给出了这种衍射器件 的设计原则和技术指标要求,优化设计了各投影级次 的全波段的光谱能量的分布。本文设计的器件能使系 统能够获取较高精度的重构图像,并且设计的衍射光 栅具有容易加工、成本低等特点。

2 CTIS的原理及系统组成 CT技术主要是通过探测系统直接获得被测目 标的Ⅳ 维数据在不同方向上投影,得到一系列的Ⅳ 一1维投影数据,再经过计算处理,重现被测目标的 Ⅳ 维数据。 CTIS是将包含二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 的目标数据立方体f(x,Y, )进行投影成像,得到平 面的投影数据g(z ,Y ),若系统矩阵为 ,三者满足 方程g一日·_厂+ , 为系统的噪声。由于噪声的影 响,且该方程是非正定方程,一般采用迭代算法来求 该方程的数值解,被求的解不是唯一的而且存在一定 的误差。经常采用的有共轭梯度法、最大期望(EM) 法等,其中EM 法效果较好[1]。 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被测的物体经过前置光学 系统成像在系统的视场光阑处;准直镜、衍射器件和 汇聚透镜系统组成了光谱仪主系统,完成色散和投影 成像的任务。 该光谱仪结构简单,无需扫描机构和运动部件即 可在瞬间获得各个谱的图像.有利于对运动的目标和 光谱瞬变的景物进行遥感探测,在相关领域具有应用 前景。

3 衍射器件的选型与设计 3.1 CITS选型 CITS中的衍射器件作用是分光和色散、产生多 个投影阵列。系统拟选用位相型光栅,其衍射效率高, 具有光强均化的作用,改变位相可适当减少零级的能 量。而振幅型的光栅能量损失大,零级能量不易调整。 采用的光栅可以是二维的;也可以选用多个一维 光栅的组合,如将2个1× 的光栅正交,也可以将3 个1× 光栅按12O。组合,以获得更多方位角的投影 图像。2个1× 的光栅正交组合和1个 × 的二维 光栅在计算和设计方法上没有什么不同。一维光栅的 光谱技术指标容易加工;二维光栅无需拼接和胶合, 且使系统更简单。 理论上,投影数据越丰富,重构的精度越高,但受 探测器的有效面积的限制,采用级次多的光栅导致图 像的尺寸减小。在实际的光栅加工中,多级次的光栅 加工难度大,如果加工精度不够,各衍射级次的效率 往往不能满足设计要求。在探测器选定的前提下,综 合考虑视场的大小、投影数和光谱分辨率等要求,本 系统采用了3×3的二维位相型光栅。

3.2 设计的依据和要求 衍射器件的分光特性和光谱性能是最关键的技 术评价指标。前者决定了每个光谱图像的焦面上的位 置和投影成像性能;后者决定了每个级次个谱的能量 密度分布。要求非零级的最小波长的图像不能和零级 的图像重叠,非零级的最大波长的图像不能超过探测 器的边缘,各级次的投影图像也不能混叠。 无论是光栅的各工作级次的总能量分布还是每 个级次的波长能量分布,决定了系统探测信号的质 量,不仅影响系统的信噪比,而且决定了光谱图像的 重构精度。满足光栅的光谱特性要求是设计的关键、 也是难点。在该系统中,对光栅的要求为: 1)各级次的光谱积分能量满足P。。( )=aP。 ( ) = Be ( )。式中,P。。( )为中央零级;P。 ( )为(O,± 1)或(O,±1)级;P ( )为(±1,±1)级。合理选择系 数a、 ,使得系统矩阵的条件数最小L2],系统对外界 扰动的敏感度降到最低。零级的光谱效率适当减少, 避免使零级图像和其它级次图像的灰度值相差太大 而超出探测器的动态范围;同时,条件数还决定了迭 代算法的收敛程度。 2)每个级次的光谱响应曲线起伏变化尽量小, 至少满足探测器动态范围的要求,平缓的光谱响应曲 线变化可降低光谱定标实验的难度。 3)使光栅的总能量P( )一P。。( )+4P。 ( )+ 4P ( )尽量大。 这3个要求的定量化指标由成像系统、光谱系统 和探测的具体性能指标决定。同时,还与被测目标的 光照条件等因素有关。在具体设计衍射器件时,可综 合考虑以确定以上要求的优先权和分配3个要求的 权重。在本系统中,计算表明,如果3个能级中,若(O, 0)与其它能级的比值不超过3,系统更稳定[2],且重 构精度较高。

3.3 衍射器件的设计 决定位相型光栅的光谱特性和分光特性的参量 是光栅周期常数和1个周期内的孔径数目、孔径形 状、孔径的尺寸及刻蚀的深度。孔径数目、孔径形状、 孔径的尺寸和刻蚀的深度决定了光栅的衍射效率,如 何确定这些参数成为光栅设计的核心。与用于单波长 多重成像的Dammann光栅不同的是,该器件的设计 要求涉及各级次全波段的积分能量合理分布和整个 光谱范围、每个级次的衍射效率的优化。 用z Y 表示衍射场坐标,用 表示孔径面上 (光栅面)入射场坐标,坐标原点的距离为 ;光栅常 数为b,每个方向上的周期数为Ⅳ ,周期内的突变点 $器霉 的坐标用 和 来表示;SE(0,S一1),tE(O,T一 1)。光栅的透射函数可表示为 ] t(x, )一exp[i (z, )~rect{[z一(z件1+ z )/2]/ }rect{[ 一( +1+ Y )/2]/△ } (1) 其中, 一 + 一z ,△ — + 一 。通过透镜后在焦 平面上的夫琅和费衍射场的分布是孔径面上场分布 的傅立叶变换,即 r。。 r。。 E(z ,Y )一AI I t(x,y)exp[一2i7c(z + yL)]dxdy (2) 式中A为常数项; 、 为空间频率, =m/a~, 一 n/d ; 、n对应衍射级次; 、d 为光栅2个方向的 周期,这里均为b,归以化后6—1。 当 =-n一0时,零级衍射光的复振幅为 1 2 (a)Single period structure jlE 零 子 0德 2003年第14卷 A(0,0)一Σ Σ(cos +isin )( + 一 0 t 0 z )( 件1一 ) (3) 对于1级为l_3] S一1 A(1)一Σ{Esin(~,一2nx件 )一sin(~一 = 0 2nx )]+ iEcos( 一2nx +1)一 COS( 一2nx )]} (4) 选择空间结构如图2(a)所示的衍射光栅。归一 化后边界突变点的坐标可表示为z。一 。一0、z 一Y 一日和35" 一Y 一1,对应的位相用 、讫、仇和仇表示。 若z E(zo,z1)、Y E( o,Y1),贝0 一yl 7c;若z E(z1, z2)、YE( o,Y1),贝U 一y2 7c;若zE(zo,z1)、YE( 1, Y2),则仇一 37c;若zE(zl,z2)、YE( 1,Y2),则仇一 y47c。 (b)Regional pattern of mask 图2 光栅的周期结构和掩模板 Fig.2 Structure of the grating unit and mask 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优化设计 ],确定不同的a 和y ,得到以下2个方案。 方案1。参数为a===0.333、y1一y4—0和y2=-73— 7一一0.90时,光栅各个级次的光谱效率相对接近系 统的要求,计算结果如图3所示。系统总的效率为2O %;(0,0)、(1,0)和(1,1)级次的效率分别为0.096 2、 0.039 4和0.065 3,三者比值为2.44:1.66:1.00。 方案2。结构参数为日一0.300、y 一1和y 一一 0.8O时,光栅各个级次的光谱效率能更好的满足系 统的要求,计算结果如图4所示。系统总的效率为 17.1% ;(0,0)、(1,0)和(1,1)级次的效率分别为 0.056 4、0.055 4和0.059 1,三者比值为1.02:1.00: 1.O7。 比较方案1、2可以看出,这两种光栅的衍射效率 能满足系统的要求,光谱曲线的变化在CCD的动态 范围内。方案1光栅,虽然设计的结果不是系统的最 佳解,但其结构简单、容易加工和成本低廉,可以在本 实验室独立制作,所以它成为首选。方案2的光栅的 效果更好,零级、(士1,士1)级和其它级次的积分能量 的比值更接近系统的要求,其光谱曲线的变化在 CCD 的线性工作区;只是由于它需要2次曝光、刻 蚀,第2次套刻时有对准的要求,其制作成本高、加工 相对复杂。如果要提高系统的性能,可以选择这种或 比其性能更加优良的光栅方案。 根据光谱分辨率的要求和系统其它参数确定本 系统中的光栅常数为10 m,采用化学腐蚀加工工 艺,加工如图2(b)所示的掩模板,经过曝光、显影和 刻蚀等工艺,完成光栅的制作。

4 性能测试和成像实验 选用方案1的光栅作为系统投影色散器件。在加 工过程中,无论是掩模板还是套刻工艺都存在误差。 光栅的尺寸和位相深度与设计值存在偏差,最终导致 光栅的各衍射级次的光谱能量分布的实际值与理论 值存在一定的误差。必须对光栅的各衍射级次的光谱 响应曲线进行测量,得到真实的光谱响应数据,并为 光谱定标提供数据。 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中,在光阑处放置一的可调 针孔,单色仪发出的单色光经过汇聚后照射到针孔 处,经过系统后在CCD得到小孔的像。在410~700 nm 范围内,以步长为10 nm改变单色仪发出的光的 波长,将这30个单色光依次照射针孔,依次在探测器 上采集到30个针孔的像。 计算每个级次的质心的位置和能量积分值之前 要降噪预处理。采用的方法是,盖上CCD的保护盖, 采集1幅无信号图像。然后将上述采集的每副图像减 去该图像,再设置一定的阈值,将图像各个像素中小 于该阈值点的灰度值归零。对每个级次的图像选择一 定的范围,计算这个范围内的质心,并将该范围内的 所有像素点的灰度值累加。采用同样的方法,将没有 光栅时得到的图像进行处理得到灰度值累加值。将2 次的数据相比较,最后得到图5所示的光谱响应 曲线。 W avelength/nm 图5 当X。一Yl一0.333、9l一 一0和 9:一 ,一一0.9 1r时的光栅实测光谱响应曲线 Fig.5 The measured carve of the diffractive efficiency when Xl— Yl一0.333、 l一 一0 and 92— 3一一0.9 1r 将He—Ne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泵浦固体激光 器和Hg灯发出的光照射到漫射纸上,透过漫射纸的 均匀光照射到位于光阑处的透明字符“上”,探测器上 得到632.8 nm、589 3 nm 和532 nm 3个谱的投影图 像,如图6(a)所示。另外一个实验是在自然照明条件 下完成的。在前置光学系统前面放置一束鲜花,调焦 后在CCD焦面上得到图6(b)所示的图像。实验结果 表明,采用了该光栅的成像光谱系统能够采集到比较 理想的投影图像,采集的图像信号没有超出CCD的 动态范围。

5 结 论 本文介绍了用于CTIS的衍射器件的设计、研制 及其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各衍射级次的能量分 布和各级次的光谱特性均能很好的满足系统的要求; 衍射器件的设计的性能与实验测试的结果基本符合。 虽然器件的衍射效率不高,但信号能量满足探测器的 要求。在41O~700 nlTl工作范围内,并选择较高动态 范围的CCD器件,综合考虑后的结果还是有利于系 统对原始信号的重构和恢复。如果采用多个台阶的二 元器件则设计中有更多的自由度,可以设计出性能更 加优良的光栅,虽然在相同的光栅常数的条件下,加 工难度会增加,但这也是改进器件性能的重要途径。

发布人:2010/10/13 9:55:001394 发布时间:2010/10/13 9:55:00 此新闻已被浏览:139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