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当前位置:首页 >> 仪器仪表技术文章

二氧化碳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CO 的常规检测方法主要是红外光谱检测 器,具有精确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但价格昂贵、 装置复杂,不能实现CO 的现场连续监测,另一热 导类 CO:传感器虽使用方便、灵敏度高.但其它气 体(如H O,NOz,NH ,SOz等)存在干扰.C02电化 学传感器是将CO 的浓度(或分压)通过电化学反 应转变成电信号的一类化学传感器,可实现现场连 续监测,具有价格低廉、结构紧凑、携带方便等优 点.它主要包括电势型、电流型、电量型3类. 可燃气体检测仪| 泄露气体检测仪| 毒性气体| 氧气检测| VOC检测仪| 烟气分析仪| 臭氧检测仪| 空气品质监测仪|

1 电势型CO 传感器 电势型COz是通过测电极电势反映CO:气体 浓度(或分压)的气体传感器,包括pH 型COz气敏 电极和固体电解质型CO 传感器两类.

1.1 pit型COl气敏电极(Stow-Severinghaus型) 50年代末,Stow及Severlnghaus等 。 将一疏 水透气膜和pH离子选择性电极相结合,即构成 CO 气敏电极.CO 气体通过透气膜扩散,进入到 中间电解质NaHCO 溶液中,建立以下平衡: CO2+H2O ;== HCO + H 当采用pH玻璃电极作为敏感电极时,电极电 势(E)可由能斯特公式表示如下: E E。+ —2. — 3 03 一 RT l g4H+ E +兰 lgn 一 收穑日期 1997—06 12. 于玉忠I女.23岁,硕士研究生 E:+ —2. 30广3R7’。gP (2) (式中 、 、 均为常数,R为气体常数,, 为 法拉第常数,7’为绝对温度。口“+为氢离子的活度, n 为CO。的活度,Pc0 为CO 的分压), CO 气敏电极具有价格低廉、操作方便、测量范 围较宽(10 ~10 mol/L)等特点,但一方面平头 pH玻璃电极中的玻璃膜具有高阻抗,易受电磁波 干扰,易损坏和老化 另一方面易受各种酸碱性气体 干扰;且响应时间较长(通常为60 s).pH型CO 气 敏电极主要用于测定血液中COz的含量,在70年 代初即已商品化,目前有关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改善 其结构、加快其响应[ 等方面,然而基本上没有突 破性进展.

1.2 固俸电解质型CO:传感器 1 977年,Grauthier和Chanberland¨ 首次报道 了K CO 固体电解质型CO 传感器,随后发展迅 速.将一个陶瓷类固体材料如NaSICON (Na Zr2Si PO 2)或Na一口一alumina(钠离子导体)连接 到一个薄而多孔、舍碳酸盐(如Na:CO 一BaCO ) 的辅助相上,含辅助相的工作电极的电势与CO 的 分压(Pc0.)有关,对电极的电势(即参比电极)由空 气中氧的分压(P。.)决定.传感器的电极电势(E) 可用能斯特公式给出: E=E。+ 音1nr㈣ (3) (式中 R、7’、,、Pn 物理含义同式(2)). 含双碳酸盐辅助相如Na2CO3一BaCO§_7 ], Li2CO。一CaCO;n’。 比只含单碳酸盐辅助相如 K zCO; 的传感器性能优越:不仅消除了湿度的干 扰,具有更宽的能斯特响应范围,且室温下不易潮 解. 目前固体电解质CO。传感器的发展已接近实 用水平,以陶瓷为材料,具有结实牢靠、化学性质及 热力学性质稳定等优点.还需进一步:降低现有工 作温度(300~700 C);设计和制造携带方便的微型 传感器;建立有关传感器工作机理、

2 电流型CO:传感器 电流型CO 传感器是通过测某一物质(CO 或 非CO )的还原电流来检测COz浓度的传感器,包 括水溶液体系(非Clark型)和非质子性溶剂(Clark 型)两类CO:电流型传感器

2.1 水溶液体系电流型CO 传感器 Clark型氧传感器 将疏水的透气膜用在电化 学传感器上,氧的稳态极限还原电流由氧到电极的 扩散决定,与氧的浓度(或分压)成正比.这种Clark 型氧传感器在医疗、农业及海洋等许多方面均获得 极大成功.水溶液体系中由于CO 电化学还原常 常发生在低电势区 ,使得CO 的还原峰不能很 好地与氢析出峰分隔开来,至今Clark型CO 传感 器未获成功,现有水溶液体系电流型CO 传感器是 非Clark型,以间接方法测得CO 含量. 1989年,Evans等 “ 设计了一种Cu 电流型 CO 传感器:通过CO 降低KCI电解质溶液的pH 值,使铜的二元胺络合物(Cu(NH CH CH CH · NH ) SO。)中的Cu 解离出来,化学反应式如下: CO2+H2O ~ HCO3-t-H (4) Cu(NH 2CH2CH2CH2NH2){一+4H ~ - Cu“ -t-2NH~+(CH2)3NH (5) Cu“ -t-2CI +e — CuCI (6) 研究表明,Cu 的还原电流与大气CO 的含量 有关.(低浓度范围线性关系,高浓度范围非线性). 1993年,报道了一种PrO 电流型CO 传感 器 ’ ;将一个可导电的PrO喷镀到聚四氟乙烯薄 膜上作为工作电极,当CO 进入到KC1电解质溶液 中时,则降低电解质溶液的pH值,PrO电极上发生 还原反应,研究表明,PrO电极还原电流与CO 的 浓度的平方根具有线性关系. 从反应机理分析可知,水溶液体系电流型CO 传感器用间接方法虽然可以避免氢干扰问题,但它 却特别易受酸碱性气体的干扰,因而研究缓慢.目前 还没有实用型产品出现.

2.2 非质子性溶剂电流型CO 传感器 Sawyer 等研究发现cO 可以在二甲基亚砜 (DMSO)有机溶剂中定量还原.在非质子性溶剂中 虽排除了氢析出问题,但由于O 比cO 更易还原, 因而对CO 检测带来了干扰.化学过滤法可以消 除Oz的干扰.Albery 利用一个多孔金属膜预先 将O 定量还原,钱芳等 利用多孔防水铂电撅耗 尽电解除氧,然而由于采用复合电撅,致使结构复 杂,且进样速度受到限制.最近,Hahn等 。“’设制 了一种新型Clark型cO /O 传感器,摸拟检测动 物生理液中的cO 和O 、由于将金微盘电极技术 与稳态伏安法结合,在DMSO 中基本消除了cO 与O。的相互干扰. 非质子溶剂电流型cO 传感器不存在氢析出 干扰,可用CO 的还原电流直接检测CO ,但由于 其反应机理较复杂,不可避免实际体系中湿度的影 响,且氧的干扰消除有待进一步完善,因而尚未有较 实用的cO 传感器

3 电量型CO 传感器 电量型COz传感器是通过测电量反映CO:浓 度(或分压)的传感器,包括“脉冲滴定法”(非质子性 溶剂)及“阳极脱附法”(酸性水溶液体系)两类.

3、1 “脉冲滴定法’℃O:传感器 “脉冲滴定法”O 一CO 传感器 ,是在非质 子性溶剂(一般为DMSO)中,和J用O:对CO 的干 扰反应来“滴定”CO 其原理如下: 生成步骤:在工作电极上施加一个还原脉冲(一 般为200ms),O。被还原生成O : 滴定步骤:一部分O 迅速与所有CO 反应: O +e一一O⋯ f 8) 202’-t-2CO2一c2Oi+O2 恢复步骤:在还原脉冲结束时,再在工作电极上 转换施加一个氧化脉冲(一般为350 ms),使未参与 滴定反应的O 一氧化成O : O 一O2+e (9) 分别记录还原电势脉冲和氧化电势脉冲下电流 随时间的变化,从0 2’一的生成量可检测O 的浓度, 从02’ 的消耗量可求出CO 的浓度,从而实现单 个电极上CO 与O 的联合检测.然而这种方法首 先要求COz完全被0 一滴定.其次CO 与0 之间 的电化学反应机理比较复杂.实验结果直接与电流 密度、气体浓度、扩散层厚度等困素直接相关,常有 竞争反应.困而使用受到限制.

3.2 “阳极脱附法”CO 传感器 1963年,Giner 首先发现了“还原态的CO:” (以下简称R(CO )):在CO 的酸性水溶液介质中, 保持电极电势在氢吸附区(E =0~250 mV VS.RHE)一段时间(抽)后.CO 与Pt电极上吸附 的氢反应,形成化学吸附的R(CO ).通过阳极扫 描,则有一不可逆R(CO )的脱附峰.此即阳极脱 附. 阳极脱附法CO:传感器是通过计算化学吸附 R(CO )氧化时的脱附电量来检测CO 浓度(或分 压)的一种传感器.最先由Giner 研制而成,在国 外已商品化,可用来测血液中CO:和0 的浓度. 工作原理如下:首先快速循环伏安扫描.更新电极表 面,以除去不纯物质,然后保持工作电极的电势在低 电势区(o~250 mV)一段时间后,可形成化学吸附 的R(COz).调节吸附电势(En)及吸附时间( )的 值使吸附作用变为扩散控制,吸附量与CO 的浓度 (或分压)成正比.再在工作电极上阳极扫描,使化 学吸附的R(CO )定量脱附氧化,R(COz)脱附氧化 电量(Q)与CO 的分压( )_)在0.1 ~ lO 成线 性关系: Q一 ,。。. ( 为常数) (10) 1 993年,Kuver等 利用电势阶跃技术制成阳 极脱附法CO 传感器.用来检测空气中CO 的含 量.由于空气中的0 含量较大.使得0 还原电流 常与传感器信号相重叠,困而限制了循环伏安法作 为定量检钡I手段.电势阶跃技术可以消除氧的干 扰,且使化学吸附R(COz)定量脱附氧化,在电流一时 问( 一£)暂态曲线上,将0。还原底电流减去后,测得 R(CO )的氧化电量与大气中的CO 的浓度有关 (短吸附线性关系,长时间吸附非线性关系). 阳极脱附法CO 传感器由于铂电极吸附态的 氢在比氢析出电势更正的电势下(En=0~250 mV VS.RHE)还原CO:,利用了R(CO )的吸附一脱附电 化学行为,困而能够在酸性水溶液介质中避开氢析 出干扰而直接测定CO 含量.但由于采用了传统 的流动电解质溶液,困而存在漏液、干涸等弊病.固 体聚合物电解质(SPE)由于在室温下具有高离子导 电性,因而是一种理想的取代流动电解质的材料. 它为基础的传感器与传统的电化学传感器相比具 有结构紧凑、易小型化、无漏液、无腐蚀等优点.武 汉大学严河清等已研制成SPE系列传感器:SPE一 0 l2 Ⅲ SPE CO口“ 等传感器,具有很大的实用 价值.在此基础上,现在叉利用SPE—Pt电极上初 步研究了R(c0 )的吸附一脱附行为,如图1所示. 实验表明,控制一定的实验条件,如电势、电极结构 等,可望利用阳极脱附法制成SPE—CO 传感器

发布人:2011/12/7 12:00:001586 发布时间:2011/12/7 12:00:00 此新闻已被浏览:158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