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雷达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介绍流星雷达的基本I 作原理,并对流星雷达和一般的常规雷 达的特点进行1比较.论述1流星雷达极待解决的问题及其科学目标,对国际上 雌 关键词流耋流星 雷达,研究进展。 潞 ’ 太 每天,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流星体坠入大 气层,这些来自地球之外的小星体究竟能给 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信息?在雷达束出现之 前,人们只能凭借视力观察流星,对人们印 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那拖着长长的余迹,疾 速划过天空的流星。直到雷达出现之后,人 们才观察到了更多的流星。落到地面成为陨 石者极其个别,绝大多数在大气层中燃尽。 人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流星本身,更重要的 是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在与高层大气相互 作用的过程中,在流星体通过的路径上产生 长长的等离子体余迹。这些等离子体余迹对 电波有很强的反射作用。更重要的是流星余 迹的运动表征着高层大气的运动状态,从而 使人们对流星的研究不断深入
1 流星的基本特性 流星有流星雨和偶发流星。流星雨是太 阳系家族中的一员。流星群有定义良好的轨 道,而且仅在每年固定的日期出现并与地球 公转轨道相交。当二者运行轨道相交时,这 些流星体便被重力场所捕获,坠入大气层。 流星雨具有相对固定的辐射点,且仅在每年 固定的日期发生。流星群的流星体在轨道上 的分布极不均匀,有些地方特别稀疏,有些 地方特别密集。所以流星雨的出现便呈现出 十分明显的厨期性;电池测试仪| 相序表| 万用表| 功率计| 示波器| 电阻测试仪| 电阻计| 电表| 钳表| 高斯计|平常年份很弱;个别年 份特别强烈。如果流星群和地球运行轨道不 可通约,那束流星雨的重演便需要较长的时 间。有的流星雨或者由于轨道的改变,不再 与地球相遇.或者由于物质的丧失,表现很 弱。由于行星的摄动,流星群的轨道变化很 大。在流星雨期间,它们如同雨点似的酒向 地球,在高层大气中产生一个个流星余迹。 这些等离子体余迹对无线电波具有很强的 反射作用。已有的观测结果表明口]:流星雨 期闻总是同时有数个流星体进入雷达波束 区。如果能够测量多流星的距离,将会提供 比偶发流星更多的信息量。就目前来说在流 星雷达研究领域尚未有利用其确定流星位 置的方法。这主要是困为目前尚未有合理的 观测模型。但只要建立合理的观测模型.流 星群同样也能得到人们所感兴趣的信息,如 流星的位置、大气的速度等等。 和流星雨相对应的是偶发流星。它似乎 在太空漫游,随机地出现在地球上空,偶然 被地球重力场所俘获.以极高的速度进入地 球大气层上空,并产生一个个流星余迹柱。 偶发流星究竟是来自太阳系之外或是太阳 系家族,目前尚无定论[ ”。如果能够测量到 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的速度,那么便可确定 流星来源。流星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周围大 气产生磨擦.使流星体的物质蒸发并电离。 质量大的流星体在较低的高度上产生高密 度余迹。高密度余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作用 强;低密度余迹对无线电波的反射作用弱。 尽管人们在测量中希望有较强的无线电回 波,但由于高密度余迹出现的频数较低,而 低密度余迹出现的频数较高,人们感兴趣的 仍然是低密度余迹,因为它对测量具有现实 意义。
流星余迹的一个较好的模型是:流星余 迹是一个等离子体柱。其中电子浓度沿半径 方向呈现高斯分布,且明显高于周国高层大 气中的自由电子浓度。流星余迹一旦生成便 随着高层大气一起运动.在其径向,电子的 扩散和复合同时进行。当电子浓度和周国大 气中的电子浓度趋于一致时,流星余迹便消 失。其平均寿命仅0.5秒左右,有时寿命长 者可达1秒。在运动方向,进行着电子的生 成与复和消失的过程.有的流星余迹在雷达 波束区内便消失,有的流星余迹长达几十公 里。 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时具有不同的速 度。有的流星体被地球运动时扫过而进入大 气层;有的本来就具有较高的运动速度,因 其赶上地球而坠入大气层。又由于地球的自 转,每天中流星的发生便出现两个峰值;一 个是早上六点的最大值和下午六点的最小 值。对于仰角 5 的流星雷达观测,北方在 早六点,东方在12点,南方在下午六点,西 方在0点流星的发生率分别最大。 已有的观测资料表明[J】:每日中进入地 球大气中的流星粒子大约有16×10 个左 右. 总质量达1吨左右. 进入速度在 1 1.3kms 与72kms 之间。如果一个质量 为0.001克的流星粒子以5Okras 的速度 进入地球大气,那么它便具有200焦耳的能 量。
2 流星雷达的科学目标 对流星和流星余迹的研究.早在30年 代初就开始了,在其后的几十年间,人们不 断探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依其研究的目 的,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2.1 流星天文学 (1)流星天文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测定 每年每月中质量大于1毫克的流星的流量} (2)测定质量大于1毫克的常见流星雨 作为太阳经度函数的流星密度; (3)观测研究流星雨和偶发流星出现的 时空统计特征; (4)研究流星的起源和演化{ (5)流星体与行星、流星与彗星的关系} (6)掇据流星雨的分布及彗星受行星的 摄动而引起轨道的变化,可研究小天体的轨 道理论,进而研究太阳系的演化过程。
2.2 高层大气运动 流星余迹在研究高层大气中起一般示 踪物的作用,在此之前人们用火箭、枪榴弹 对高层大气进行研究。但这些方法都不能连 续测量,同时成本也高。只有流星雷达方法 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它不但成本低,而 且可连续测量。利用流星余迹对电波的反射 特性,人们可以获得高层大气的运动信息, 可以研究; ①高空大气风、潮汐、环流与太阳活动 的关系及其对地球自转的效应} ②大气潮汐的季节变化,大气扰动的昼 夜变化、季节变化及其垂直结构; ◎行星尺度波如何向上传播到下热层? 中层和下热层的环流的季节变化与平流层 加热的关系如何? - ④利用全球流星雷达观测数据,建立一 个中层上部和热层下部动力学过程基本特 性的季节变化的全球模型.不仅考虑优势 风、行星波和潮汐,还要考虑内重力波和湍 流} ⑤ 研究青藏高原气象激发大气波的机 理及其传播演变特性;进一步查明远东电离 层异常与青藏高原激发的大气波在季节变 化上的联系} ⑥研究8B—l20km高度范围电子和离 子的扩散与地球磁场的依赖方式。
2.3 应用研究 ① 由流星雷达获得的大气运动状态的 信息可为中长期天气预报提供有价值的参 数{ ② 建立服务于宇航目的的流星体灾害 预报模型} ③ 流星余迹用于高速远距离通讯和流 星余迹授时服务, ④观测流星的流星雷达用于观测高速 飞行物的轨道以及有可能对空间垃圾进行 监测.
3 流星雷达的工作原理 为了上述科学目标,人们设计了用于剩 量流星余迹反射点的空间位置及周围中性 大气速度的雷达—— 流星雷达.就测量反射 点的空间位置来讲,流星雷达与普通雷达的 工作原理一样,均是通过测量收发脉冲时差 来实现电渡反射点与发射天线间距离的测 量.而反射点周围大气运动速度的测量,则 是通过检出回波中的多谱勒频移来实现。由 于流星余迹是等离子体,其中的电子密度是 有限的,所以为使电波能从等离子体面反射 回来而不穿透,电波频率只能在3B一60Hz 之间.比用于飞机、导弹等金属目标定位的 雷达的工作频率要低得多。这是两种雷达的 基本区别,也是流星雷达不能精确定位的基 本原因。 现在世界上有3O多部流星雷达在运 行,分布在美、英、奥、法、日、俄等国家。 这些雷达分为两类:一类是连续波雷达,一 类是脉冲波雷达,后者似乎更利于科学目标 的观测。陕西天文台拟建中的流星雷达属于 后者。下面首先简单的介绍流星雷达浏速、 定位的基本原理:
3.1 流星雷达的j翼4速定位的基本原理 流星雷达发射天线发射周期为 、宽度 为t、载频为, 的矩形脉冲, (f): ,(f)= U(Ocos~口f 其中; (f):I 一专≤ ≤专 【0 其他 c,(1)一c。+2Σc.c0 0l q = z . : 手 。。— 2— 信号从流星余迹反射后,载频不再是 ,。,而是, +,t,^ 就是附加的多谱勒频 移.它由下式确定t ;. jl一一2 l, t1) f 其中c是光速} 是流星余迹相对于电 波反射点的运动速度l 是由发射天线指向 反射点的单位矢量. 假设在信号带通内,流星余迹对电波反 射系数的模是常数,幅角是频率的线性函 数,进而假设接收系统的传递函数的幅角是 频率的线性函数,模是常数.不计接收系统 的放大效应,流星余迹回波经混频、带通滤 波和相干检波后的波列解析式为: 0。的相干检波输出 U(t)·c。s( ) 9O。的相干检波输出 U(f)·si1l(q1) 上面两式表明:相干检波输出是多谱勒 频移,,的正弦和余弦波, 由一个问隔是 的等幅脉冲进行采样,在上面的理想情况 下,相干检波输出是与发射脉冲相同的矩形 脉冲。实际中接收系统的传递函数仅仅是改 变采样脉冲的形状,多谱勒频移的性质一点 也不改变.由于采样信号的宽度相对于多谱 勒频移来讲非常小.故可将采样脉冲看作是 等间隔的冲激函数。而在一般情况下.多谱 勒频移具有一个随时间变化的幅度A( )。 相干检波的输出一般可表示为 A( )= cos( 4- ·d(1一≈ f) A( )= sin( 4-曲·d(‘一 ) 其中 为相位,多谱勒频率可通过下式 计算求得: q = 1-1(等 ) ㈣ 式中:M =2Cl岛 M 2— 2C a马 M 3— 2Sl岛} M ‘一2C1C¨ s—— 相干检波的正弦输出{ — — 相干检波的余弦输出} s.= A(f)t s.m[0—2) f 4- ] c = A( )·cos[0— 2) f-4-神] 测出了¨ ,径向风速也就知道了.
3.2 流星雷达测距的基本原理 流星雷达发射一组脉冲波,相应的接收 到一组脉冲波,接收脉冲与发射脉冲的时差 与光速C的乘积正比于测量的距离R,R的 测量精度取决于收发脉冲的测量精度.由于 流星雷达的工作频率较低,信号带宽受到限 制,脉冲前后沿难以做到陡蛸.时差测量中 在脉冲波形上时间参数就取碍不准,所以早 期的流星雷达其测距精度只有2—3km.为 了提高测距精度,人们利用发射接收脉冲峰 值作为测量时间的参考点,这样便演化出二 种算法; (1)抛物线算法 抛物线算法的前提是假定接收脉冲包 络是一抛物线: —nz -4-bx+c.很显然,只 需测量三个点便可唯一的确定包络的峰值 点: M~= a tI+ bq + (3) r a l。一 b= db l c 【。 式中:d口、d6、 c分别是(3)的系数 行列式 f- M。] d.一j ll M zl l j一 脉冲峰值所在的位置在b/2a. (2)gauss算法 接收脉冲的另一个较好的包络形状是 gauss形分布l = A·exp[一0一 ) ] (5) 式中; 是流星余违反射回波包络的幅 值} 是对应于流星余迹回波包络峰值所在 的位置. 在抛物线算法中t只需测量三个点,便 可确定脉冲的峰值,但当脉冲的宽度较窄 时, 我们不能够测量到三个点。人们常用 gauss形算法.这种gauss形算法的前提是 假定接收脉冲具有形如(5)所描述的gauss 形分布,仅测量二点便可确定脉冲的峰值位 置。 ~exp F’ 一 - 【M A exp[ ㈤ := · 一(fl一 ) ] 一exp[一(f。一 )z+ ( 一 )t] (7) ] 门● ● “ “ b Ⅲ = 一 = 由(7)可得: / ,\ 一 + ㈣ 抛物线算法与gauss算法具有相同的 精度,据估计为土150米左右。
3.3 陕西天文台的流量雷达 陕西天文台拟建中的流星雷达是脉i巾 雷达。发射机载频39.5MHz.中频35MHz, 天线仰角 5度,仰角宽l2度,发射天线指 向北,方位角宽 9度.发射脉冲宽度l s, 脉沛重复频率100Hz,峰值输出功率 1000kW 。
4 流星雷达的进展现状及有待 改进的问题 利用雷达观测流星始于30年代。1931 年,Pickard研究了雨流星对无线电波的散 射特性,对常见的雨流星进行了观测0]; 1948年,Mckliney等研究了流星对无线电 波的散射,总结了雷达波束仰角与流星回波 强弱的关系0 ;1954年,Esnleman从理论上 研究了高密度流星余迹和低密度流星余迹 的散射方向图[1”,并首次将流星余迹综合 为一个等离子体柱,给出了几种典型结构的 等离子体的反射系数,并分别研究了高密度 流星余迹和低密度流星余迹的情形,对反射 系数相位的变化也进行了定性的描述;1949 年,Mitt0 报道了利用雷达方法测量高层 大气运动的方法。他提出的将接收天线呈直 角三角形放置的方案,一直是流星雷达设计 者措用的规范,从而奠定了流星雷达的基 础。 最初的流星雷达毫无例外的采用脉冲 雷达,利用收发脉冲的时差确定流星的位 置,其测量精度仅有土3公里左右。Hines等 详细研究了流星雷达的测距精度,建议采用 二个脉冲的峰值作为测量时间的参考点,利 用抛物线或Gauss形曲线逼近脉冲波形。 Hines估计改进了的方法其测距定度为土 150m 左右。 美国Stanford的流星雷达由流星余迹 回波的多谱勒频移测量大气速度,流星标高 由流星距接收天线的径向距离和仰角确定。 测量大气风速精度± 5ms一,测距精度± 2.5kin 。 美国Lexington流星雷达1969年改用 鉴相确定流星的仰角。其基本原理是流星余 迹的后向散射场的波前以不同的时刻到达 一组在空间上分开的接收天线,其相差等于 天线间距和仰角余弦的乘积,相差直接利用 鉴相器的输出。它有二组发射天线,一组指 向西北,而另一组指向东北,仰角均为 5。。 测量仰角和方位角的精度分别为土1.5。和 土l。。 法国的流星雷达【2”采用发射连续电波 测量流星的距离、风速和空间位置。各个参 量均由鉴相器获得,鉴相器有二组正交的输 出信号。距离由两个不同频率的反射信号的 相差得到,其误差土2kin。它有二组发射天 线,一个指向东方以测量东西向的风,另一 个指向南方以测量南北向的风。这个系统可 同时测量水平风的二个分量。 澳大利亚1952年开始用无线电手段测 量高层大气运动。它发射一组连续的脉冲 波.由三个外站接收流星余迹的回波,信号 中继传回总站处理。其测量方法与法国的流 星雷达类似.风速测量精度±5ms~。 英国的流星雷达与一般的流星雷达基 本相同,三个发射天线分别指向西北、东北、 西南,由多个外站鉴相测量,测风速精度土 2ms。。。 美国Illinois~lt,2e]的流星雷达网络在测 距和测量风速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其测距 精度和测风速精度分别为土150m 和土 lms。。。 毋庸置疑,观测高层大气运动,除了各 站测量精度提高之外,尚有待于国际间的互 相合作 目前的流星雷达测距,无论采用抛物线 逼近或是采用Gauss形曲线逼近,都不是最 优逼近.而且仅适用于一个反射回波的情 形 。即当流星余迹有二个反射点或者二 个流星余迹对电、玻反射时这种方法失效。有 的文献建议此时将这些数据剔除不用“ 。 据已有的观测结果表 。“:这时仅有lO 的流星回波可资利用。 从前面的叙述和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
尽管流星雷达的观测研究是一个开展比较 早的课题,但目前仍有几个基本的问题有持 于改进和解决:
(1)现有的流星雷达的测距精度不高. 根本原因是回波脉冲包络上时间参考点选 的不准。Hines提出采用脉冲包络峰值点作 为测量时问参考点的方法。此法虽然在理论 上可以比较准确的确定时间参考点,但实际 中脉冲波形与高斯波形或抛物线波形是有 区别的,加之外界干扰不可避免,这就使实 际波形与理论波形有差别,从而影响参考点 的准确标定。
(2)目前的流星雷达仅用了一个反射回 波的情形,这意味着大量的测量数据不能利 用.对科学研究来讲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3)对流星体冲入大气速度的确定问 题,迄今尚未解决。为了确定流星的来源, 以及高速飞行体与电离层的相互作用,都需 要了解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的速度。 陕西天文台拟建中的流星雷达,对目前 国际上已经运行的流星雷达中存在的问题 都有初步的设想,并在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 速度的直接测量、多流星相关分析与测量、 流星雷达测距精度的提高等方面的研究中, 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关于流星雷达用于军事 目的的测定高速运动目标的研究也在进行 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