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基线估计要素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 >> 仪器仪表技术文章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基线估计要素分析
擒要:基线是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工作原理中的关键参数。它既使图像对产生了相干性,又是干损的根源之一。 准确的理解它是掌握InSAR原理与相应的成像处理的基础。在DEM误差允许的条件下,一定存在着使DEM精度最好的最 优基线。本文主要论述了基线、基线相干损失、极限基线和最优基线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给出了极限基线的表达式,建立 了最优基线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1 引 言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是合成孔径雷达成像 技术的新发展。InSAR充分利用雷达回波信号所携带的相 位信息来获得地表的高程信息。其原理是通过两副天线同 时观测或两次平行观测获得同一区域的重复观测数据,即单 视复数影像对;由于两副天线和观测目标之间的几何关系, 同一目标对应的两个回波信号之间产生了相位差,由此得到 的相位差影像通常称为干涉图,再结合观测平台的轨道参数 和传感器参数等可以获得高精度、高分辨率的地面高程信 息。 基线在InSAR成像测量的工作原理中是一个重要的概 念。它定义为两副天线的空间或时间的矢量几何关系。其重 要性在于:一方面,基线和两次SAR成像的斜距构成一个三 角形,使两次SAR成像生成的图像对之间有了相干性,使干 涉可以进行。另一方面。基线又是导致图像对相干性损失的 一个根源。并且由极限基线给出了相干性存在的界限,即 InSAR能够工作的条件,最优基线使得干涉SAR工作在最 佳状态。 本文在InSAR回波信号谱分析的基础上对基线相干损 失、极限基线及最优基线进行了阐述,并建立了最优基线模 型。最后通过实验仿真证明了该模型的有效性。

2 InSAR回波信号的谱分析 设雷达某时刻t发射的脉冲信号为 P(t):g(t)·exp(j2nfot) (1) 其中,0为载频,g(t)是带宽为D 的低通信号,在频带 [一D/2,D/2]之外的能量为0。 如图1所示,设T为地面走向,GT(fr)表示g(T)的付 氏变换, 为雷达波束的地面入射角。则SAR回波中含有的 地面信息是被带宽很窄(带宽为 幽 , 为光速)的低通信 号GT(,丁)切下来的,经过 譬 平移的,地面雷达反向散 射系数沿T的分布s(T)的谱ST(fr)中的一小段,其频谱平 移量由载频fo和入射角 共同决定[¨。 - - l SA R 图1 SAR成像几何 根据SAt回波信号频谱的特点,我们很容易得到In一 回波信号的谱。InSAR的两个天线(分别记为天线1和 天线2)间的连线构成的基线B使两天线与地面同一点形成 的入射角(分别记为 1和 2)有了微小的差别。不同的入射 角对应了不同的频谱平移量,从而两个天线收集的地面信息 的内容是在不完全相同的频段内。如图2所示,通常InSAR 回波的空间谱内容分为两边的天线1专有、天线2专有和中 间重叠的天线1、天线2共有的三个部分。

3 基线的相干损失 InSAR中的基线有三种:时间基线、空间基线和时空混 合基线。时间基线的存在会使两幅图像的相干性减小。这一 现象被称为时间相干损失。地面上物体状态的变化、大气变 化引起的介电常数的变化以及气候的变化等因素都会引起 时间相干损失,从而降低了干涉图的质量,使测高精度变差。 空间相干损失是由于空间基线的存在使得两次飞行照射同 一区域的视角存在差异,从而减弱了两次飞行得到的两幅图 像之间的相干性。在SAR系统参数已基本确定的情况下。 适成信息 理论研究 空间基线相干损失是空间基线长度的函数,空间基线越大, 两幅图像之间的相干性越弱。 ST(fT) 图3 基线与入射角的儿伺关糸图 根据第二节的内容,InSAR 回波信号谱被分成了三个不 同部分,它们分别对图像对的相干程度起着不同的作用:两 副天线共有的重叠部分对应的是图像对之间的相干成分,各 天线专有的部分则对应于不相干成分。温度计| 温度表| 风速计| 照度计| 温湿度仪| 红外线温度计| 露点仪| 亮度计| 温度记录仪| 温湿度记录仪| 功率计| 粒子计数器| 粉尘计| 设天线1、天线2的平移频率分别为fl和,2,带宽分别 为W1和W2,即 1f ,1=2_fosin0, : 1{ ,= , : ’ 由图2可以得出 干:= —— — 一(f2一 ff1l ) = (sin 1+sin 一2 fo( sin 2一sin : 2D sin0.c0s ,~ sin ,c0S (4) ,不相干= Ⅳ1+ Ⅳ2—2 干 =2(f2一f1) := —— s·ln ,cos (‘5))J 其 = = 由图3,我们可以得到下式 sin(02—01)= B (6) 其中r 为天线到地面目标的距离,B为基线长度。 由于基线长度远小于斜距,即B<<r。,所以我们可以 得到 sin0 ≈ tan0 ≈ 0 (7) 将(6)、(7)式分别代入(4)、(5)两式,可得 干 : 2 — Ds — in0 一 . , 旦c0s (8) 相— 一一— ’一 r o 【 厂厂不相干: .旦c0s (9) 相干 ’ (9) 不相干成分在干涉中干扰了相干成分,从而降低了图像 对的相干程度,导致相干性损失。由(8)式和(9)式可知,基 线B越大,厂相干越小,厂不相干越大,相干性损失越严重。

4 极限基线与最优基线 我们知道,空间基线越大,两幅图像之间的相干性越弱。 如果利用增大空间基线来提高高度测量的精度,基线的大小 就不能超过某一极限,即极限基线。从频谱的角度看,当基 线增大到使(,2一^)等于整个SAR对应的带宽时,两个天 线回波的重叠部分消失,图像对就没有相干信号成分,即 厂相干为零,相干性彻底消失,相应的基线值称作极限基线 B ,可表示为 Bc=r0 tan0 (10) 0 考虑到p =c/2D,P =P /sin0,其中Pr为SAR的斜距 分辨率, 为距离向分辨率,c为光速,卢表示本地地形的斜 率,则 Bc= ) 对于欧空局在1991年7月成功发射的ERS一1卫星,其 c波段的波长为0.056 6m,入射角为23。,斜距为852km,距 离向分辨率为25m,对于平坦地面,根据(11)式可计算出极 限基线约为1 048m。 必须注意的是,在设计星载干涉SAR的基线时,其长度 必须小于极限基线,否则将不存在相干性,从而干涉SAR已 毫无意义。 在InSAR中,空间基线的存在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 基线越大,由相位差和基线本身长度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目标 高度测量的不确定性越小。两副天线间的基线越大。相同高 度变化在干涉相位图中产生的干涉条纹越密,系统对高度变 化的反应能力越强。另一方面,基线的存在引起了雷达图像 之间的几何关系、频率成分等方面的差异,基线越大,两次测 量得到的信号之间的相干性越弱,反过来又会影响高度的测 量精度。所以在InSAR系统中,存在着使InSAR工作在最 佳状态的最优基线。在不考虑气候、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时,定义InSAR的最优基线为使目标高度估计方差最小的空 间基线。但在实际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InSAR系统的基 线不可能与理论分析得到的最优基线完全一致,而且,观测 区域地形高度的起伏,坡度的变化也会造成InSAR系统的最 优基线不固定。因此,一般都选择一个靠近最优基线并且符 合实际情况要求的基线,而且在工程实现中这样测得的地形 高度精度也很高。分析表明,最优基线的范围相当宽广,对 于高信噪比(≥10dB)系统,可以取极限基线值的0.2~0.8 范围内的任何值L2 J。

5 最优基线模型 设卫星在两次重复飞行过程中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 A1、A2,照射地面上的同一区域。空间位置上的差异导致它 们之间存在着空间干涉基线矢量,其长度为B,与水平方向 的夹角为a,即基线倾角。A,与地面参考平面之间的高度 差为H,距离地面点P的斜距为r,而r+Ar为A2距离同 一地面点的斜距。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的空间几何关系 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得出: (r+△r) =r +B —2rBcos(a+90。一 ) (12) h= H —rcosO (13) 图4 InSAR测高成像几何关系 在各参数不相关的假定下,可以写出描述InSAR总的目 标高度估计方差的一般表达式如下 i=(ah +( +( ( +( ) (14) 其中 ,gB,ga, H和印分别是r,B,a,H和 的均方根误 差。 就误差的性质而言, 、 H都是系统误差,具有公共 误差的属性,通过上述确定基线的方法可以将其校正掉【 。 下面考虑忽略6B 、 H的情况。根据[4],由噪声引起的 可表示为 r prlN (15) 其中是PrlN干涉SAR的斜距分辨率,其值为 = 其中 是距离向分辨率,Bc是极限基线。 ;=( ( ) (17) 其中W 是在垂直于电波传播方向上在一个距离分辨元 中的地面目标的有效延伸量。 表示相位干涉仪每个波瓣 的半功率点宽度,可表示为 五 A (18) 对(13)式求h关于r和0的偏微分, =coSe (19.a) 一 Oh a0 :rJs。 in0 (~ 19.‘ b), 将(15)~(19)式分别代人(14)式,在基线与视线方向垂直 时,可近似计算出目标高度估计方差为 ㈣ +’ 4B 2 S/N +o-36 in 。 . ’ V ‘J u ’ ‘儿 将(20)式对B求导,令导数为0。可求得最优基线为 大。 Bopt= ≯ 1 1+ 16 .tan20.cos2(0一a) (21) 由上式可以看出,最优基线长度随工作频率的降低而增

6 仿真与实验结果 对于ERS-1系统,设斜距为800km,SNR为20dB。距离 向分辨率为25m,天线的入射角为24。,基线倾角为1。,地形 坡度角为5。,忽略(2O)式中第三项,我们可得到图5中的曲 线。由该曲线可以看出,对于平坦地区或坡度一定的地形, 存在最优基线使得系统对于目标高度估计的方差最小。查 阅文献[5],ERS一1卫星基线沿视线的垂直投影为165m。 将上述数据代入(20)式,我们可以计算出该系统的最优基线 约为174.48m,沿视线的垂直投影为160.61m,与实际In— SAR系统基线基本吻合。

发布人:2011/1/10 11:02:001707 发布时间:2011/1/10 11:02:00 此新闻已被浏览:1707次